首先要知道,装饰音有邻接音,经过音和和弦琶音,强拍的音往往更重要,具体可以参考柴士童:从二声部对位到音乐作品——装饰

使用连音线将不重要的和弦琶音连到重音上,无视邻接音和经过音,可以从旋律中分离出高音声部的对位。

img

Beethoven, Piano Sonata in D minor, Tempest, op. 31, no. 2, Allegretto

img

对Tempest的分析结果

有趣的是,经过上图的分析,我们发现重音是 $\hat{1}\rightarrow\hat{2}\rightarrow\hat{3}$ 向上级进的形式,而观察原谱,会发现每一个小节线处都出现了 $\hat{3}\rightarrow\hat{2}\rightarrow\hat{1}$ ,即全局重音的反向进行,这是一种自相似性!当我们观察分形时,我们会觉得很美,而音乐是否也有分形结构呢?

从宏观看,$\hat{1}\rightarrow\hat{2}\rightarrow\hat{3}$向上级进的过程中 $\hat{2}$ 是经过音,这称为超节拍形状(Supermetrical figurations)

第二级的分析(Second-Level Analysis)

下图第1小节第2拍的的D5占据了一个节拍单元,因此称为节拍级经过音(Metrical Passing Tone)。节拍级形状(Metrical Figuration)是占据了一个节拍单元的形状(形状与动机不同,形状没有动机明显),上述的D5就是一个节拍级形状。如果一个装饰音占据了一整个节拍单元,那么它必须被被渲染为协和的,因此节拍级形状常常要配对应的和弦,如第1小节的V。第2小节与第1小节相似,但是第2拍出现的经过音A4是一个亚节拍经过音(Submetrical Passing Tone)。亚节拍形状(Submetrical Figuration)是长度小于一个节拍单元的形状,它可以不用配和弦。到了第3小节时,由于强拍的和弦发生了变化,第二级的分析变难了,有level 2A和level 2B两种分析结果。

img

但是由于前2个小节已经建立起了一小节一个和弦的模式,听众会期待第3小节保持同样的模式,因此level 2A的分析更为合理。详细的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(看这多像一个语法分析树!我甚至想用一个LSTM网络来拟合它2333)。第3小节第2拍的B4是邻接音,因此对应的和弦是装饰和弦,但由于它出现在强拍而且配了V和弦,因此称之为和声化加强邻接音(harmonized accented neighbor note)。它是八分音符,因此也是亚节拍装饰音。

img

以上多级的分析,使用了对位,和声来区分结构和声/旋律,和装饰和声/旋律,叫做第二级的分析(Second-Level Analysis),也叫解释性分析(interpretive analysis)

如果进一步分析,第二小节的D5可以看做一个超节拍经过音,如下图所示,符杠连接了三个重音,形成了一个宏观的旋律。由于D5是超节拍中的装饰音,因此补充它的和弦V是宏观看是装饰和声,因此第1-3小节是主功能结构和声。

img

以上展现了对音乐作品的上下文(节拍,节奏,SB对位)的分析,从而得到结构和声的过程,这正是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。

下图中的分析使用了数字低音来表示第6小节第3拍的声部连接(Voice Leading),还可以分析得到 $\hat{5}\rightarrow\hat{4}\rightarrow\hat{3}$ 的重音进行。这里使用了7度音来加强第6-7小节的IAC,因此不能在HC中使用V7。

img

Schubert, Wasserfluth, Torrent, Winterreise, op. 89, no. 6, D. 911

标签: none

评论已关闭